
俗话说的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年风水又转回AMD了。
----------------------------------------------------------
他的名字叫Ryzen,他的名字叫锐龙。他是amd被intel压制良久后的绝地反击。
----------------------------------------------------------
K8之后试图在多线程处理上做出革新,却反被CMT设计思维套住十多年的AMD,请回了在apple设计a5处理器的Jim Keller主刀新一代的构架开发。Jim Keller也不负众望的给老东家送上ryzen这样一份大礼。
再看看ryzen处理器的die扫描图。左右各一组CCX的设计,让胶水之争的陈芝麻烂谷子又泛了上来。
但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明也好,实际应用中的效率也好,都证明这是一代非常成功的构架。
构架变了,但依旧是PGA的封装。从FM2开始,AMD处理器的最终封装大小就没有变过,但是PGA的针脚数却从906增长到了1331。针脚的密度提高后,相对也是增加了损坏的隐患,至少在心理上。
针脚更高的密度,其实也是处理器设计更高复杂度的体现。1331枚的针脚下,隐藏的是更强大的处理性能和更高的通讯需求。
主板设计上,依旧是熟悉的压杆和底座。但已经升级到了AM4接口的主板不再兼容上一代的散热器扣具,
(AM3 96*48mm / AM4 90*54mm),而AMD给出的第一方案是:推出官方散热器。
这就是AMD配合Ryzen系列推出的散热器中最高端的型号Wraith Max。
使用了9cm规格的风扇,在性能/静音/体积三者中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另外还有相对低端型号AMD Wraith Spire Cooler(with RGB LED or not),同样是9cm规格的风扇主动散热。
高端型号的Wraith Max使用的铜底焊接4热管的规格,热管6mm,可对应140w的处理器。
不管是热管还是铜底都未镀镍,解决成本且将热传导效率最大化。
入门的Wraith Spire则是传统的太阳花铝块设计,中心铜制部分则是柱状均热板,蓄热能力比高端型号略差。
而因为扣具设计的灵活性,官方散热器不仅仅可以用在AM4处理器上,也能用在AM3(+)处理器上。
AMD有自己推出相对高端的散热器的传统,自然也有相对固定的代工厂。这次的散热器代工来源依然是AVC和CM两家,其中Spire由CM代工,而图中的Wraith Max来自AVC。
Wraith Max散热器有着浓厚的AVC风格,最小化弯折热管的布局,略显粗犷的铜底打磨,整齐干净的焊接和扣fin,不管以原装散热还是第三方散热的标准看,都是可以算的上较高的水准。
如果实在不喜欢4热管9cm风扇的散热规模,我们自然也能选择第三方散热器。拆除了原装塑料扣具之后,就能用螺丝拧上第三方扣具。AMD的主板都是自带背板的,这一点非常厚道。
而更加厚道的就是坚持送扣具十二年的猫头鹰Noctua了。猫头鹰在AM4扣具的支持上反应非常迅速,因为旗下散热器型号较多,更是一次性推出了三款AM4扣具,相当贴心周到。
小弟等不及猫头鹰官网的邮送,所以直接在秋叶原的贩子处购买了适用于C14的AM4扣具(仅500JPY≈30RMB)。
自从不玩超频之后,手上的塔式6热管散热就统统收了起来,换上了对供电周边照顾更多的下压式散热。
工艺的改进带来的优点有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自然发热也在降低。
6热管大型散热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镇压高热的CPU,还能用强大的蓄热散热能力降低CPU风扇的转速,带来更好的静音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愉悦度。
回到主板上,X370 Pro作为目前华硕AM4序列中仅次于ROG系列的主板,在设计上还是相当认真的。
散热片的色彩和造型设计,主要发热部分的散热规模,接口的布局和数量,网卡和声卡等周边附属芯片的选择,都足够令人满意,声卡芯片和ROG主板一样都是华硕从螃蟹家定制的型号,网卡甚至增加了防静电和防电涌保护。虽然我个人没什么机会用的上,但是主板左下方的nichicon电容看着还是很养眼的。如果能够把主板上其他的钰邦电容也都换成nichicon那就更好了~
在涉及到超频稳定性的主板供电部分,6+4的数字供电规格较好,但是看网络拆解mosfet有大量空焊,只能感叹到底售价限制,不能和两千以上的中高端主板相比。另外要一提的是,没有WiFi!没有板载WiFi!这一点令人非常遗憾。
至于周边的USB3.1接口,小弟暂时还没有对应设备,今后购入后相关配件后做补充说明。
想要单独一提的接口,是这个M.2接口。如今SSD已成大势所趋,尤其是M.2接口的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电脑的性能和整合度。个人在笔记本上接触M.2接口的机会较多。而M.2接口有sata模式和PCI模式,为此在选择笔记本用SSD的时候备受折磨。X370 Pro的M.2是双模式兼容,不管是sata通道的SSD,还是NVME的PCI通道SSD,都可以使用。
之前升级X1 carbon时拆下来的原装toshiba SSD。128G,装个系统和常用软件绰绰有余。
最近并非购买内存的好时机,闪存太贵了。。。但本着一步到位的选择,购入一对海盗的DDR4 3000。单根16Gb的规格,将来升级只要等闪存价格回复后再购入一对一样的内存即可。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Ryzen主板上目前并不是每根内存都能跑到标称的频率。在主板的D.O.C.P.中选择载入预置后便进入开机不能的状态,必须断电回复到。在经过三个版本的bios试验后,我终于想到去华硕官网寻找内存兼容性列表,发现海盗这对内存目前只能D.O.C.P.到2666的频率。所以在这里也建议大家,玩Ryzen又想跑高频内存,首先要避开单根16G,选择单根8G,其次是记得去查一下官网的内存兼容性列表。
名词解释:
D.O.C.P. 华硕主板bios的功能之一,其使用方法和目的均和intel的XMP一样,帮助玩家快速设置内存超频,只要选择载入预置,即可完成包括频率电压时序等各项参数的设置。
主板的最后部分,我想聊聊超频。其实在AMD式微后,intel的超频限制也越来越大。所以在i7 920之后,我也不再折腾超频这种麻烦又低收益的事情了,一切都交给intel的睿频搞定。然而Ryzen直接打着全系不锁倍频的旗号横空出世,一下子就引发了新一轮的超频热潮。对于Ryzen8核的三个型号,个人的理解是官方超频到满的1800x,官方小超的1700x,以及官方没超的1700。假定三个型号都是同样的体质,那么官方没超的1700具有最大的潜力和性价比。
实际上1700也不负众望,虽然要上到4G并稳定下来非常困难,但稍作调试就可以达到1800x的基础频率。
那么对于不会超频,或者没有精力去慢慢尝试和弄清楚每个选项设置的玩家来说,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到这个福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华硕这款X370 Pro搭载的TPU功能就和D.O.C.P.功能一样,只要在bios中点选,即可全自动帮玩家搞定超频的过程。虽然不能直接超到3.8G以上,但是把1700超频到1800x的基础频率是轻而易举的。
(下文中的跑分测试均居于主板TPU自动超频)
----------------------------------------------------------
开机首先打开任务管理器,感受一下16线程的魅力!
数着线程窗的小弟泪流满面中。因为使用i7 920的时候为了超频稳定性,都是关闭HT的,所以之后再也没有买过超线程的处理器。这好些年下来,任务处理器中就一直都是4个线程窗,从未有过数量上的变化。如今一下变成了16个,非常有满足感~
打开CPU-Z验明正身。
14nm工艺是GF第一代14nm,略属于intel的第二代14nm+工艺,实际效果我们在接下来的烤机测试中观察。
TPU自动超频到3.64GHz/1.199V。因为超频后官方给出的TDP就没有参考意义了,所以MaxTDP 65W可一笑而过。
▲烤机1小时30分截图,点击可看4K大图
超频之后跑一个烤机测试检查稳定性是必须的,我们也不做太硬核的极限温度压榨,就用AIDA64自带的烤机程序跑一套。烤机状态是封箱,CPU风扇是C14自带的P14风扇,单枚,悬挂在散热器下方。实际烤机时机是1小时34分,因为要扣除掉刚开始温度爬坡时间。
待机30出头,室温22到25度左右。烤机开始后第一次停止爬坡是稳定在44摄氏度,此后在44到45之间徘徊后爬上46摄氏度,再进过一小段徘徊,最后稳定在47度不再有太多波动。
8核心处理器,1.199V,3.65GHz,烤机1小时30分,仅有47度。
既是14nm制程的功劳,也是钎焊工艺的胜利,更是优良的构架设计的胜利。
整个烤机过程,小弟一直在旁边铺背景纸,玩新买的闪光灯,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个半小时。整个过程非常放心顺利。
烤机结束后再跑个分,因为该版本AIDA64提示不能完整支持Ryzen处理器,所以分数仅供参考。
另附上手中主力intel工作机在同版本AIDA64的跑分,依旧是仅供参考。平台详细参数可见截图。
夸了几百字,最后想吐槽一下的是amd的官方工具。
在上一篇RX480中,我曾经对amd的控制中心设计赞不绝口。在Ryzen推出后,amd也推出相应的官方工具。整个设计语言和amd控制中心一脉相承,深色毛玻璃效果,干净漂亮,令人赏心悦目。然而,为什么字体这么小?我不是很清楚amd的设计团队到底都是什么样的显示器,但是市面上2K和4K显示器已经如此普及,OSX和Windows系统都已经把DPI适配放在第一要位不断优化更新的现在,为什么一个新出的官方工具还在用这么小的字体,美工难道完全没有意识到么。
至于好不好使用,字这么小,看都看不见,叫人怎么用?
整个完美的体验,最终却在官方工具上留下了难堪的遗憾。
小结:
八核飞入百姓家,低温性能高频都兼得。高规格下是低廉的平台成本,Ryzen给普通玩家实实在在的带来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选择。也许还有内存兼容性需要提升,也许主板厂家还需要完善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功能性缺憾,也许官方工具还得回炉重造,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整个构架的成功。
祝Ryzen更加成功。
愿asus早日更新内存列表。
求amd快点更新工具。
----------------------------------------------------------
本文使用到的主要配件
AMD Ryzen 1700 O.C 3.6GHz
Asus X370 Pro bios ver.0612
Sapphire Nitro+ RX480 8G
Noctua NH C14 with AM4 kits
AMD Wraith Max cooler
Corsair Vengeance LPX 16Gb*2 DDR4 3000(in 2666MHz)
NZXT S340 case
Silverstone Nightjar 520
Toshiba M.2 SSD 128G in sata mode(Thinkpad FRU)
& some other parts...
~Fin~
pws
微距拍的么。。 竟然有ryzen帖...农企大翻身,苦苦等着vega
是啊,微距啊。农企终于坚挺了一下,但愿能改变一下市场格局吧。
apple
细节图很高清细致。赞!
iD3
看来得装一台Ryzen试试了,一直没玩AMD的U。
玩久了intel,玩amd还挺有意思的。
Tiamo
犀利!!!!
void
分区版主
Ryzen还是很良心的,65W的TDP就做了个8C16T,还是钎焊不用开盖,唯一遗憾就是4G频率墙太明显
4242,GF的工艺还是落后一点,期待工艺升级后能破4G
funkdunk
这代RYZEN唯一缺憾就是频率墙明显,4G这个门槛过不去,体质好能上的功耗会彪升,基本盘都是1.35V 3.9G到头。希望产能跟得上,毕竟牙膏厂一时半会还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产品来还击。
希望主板能跟上。现在对应的主板太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