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个数码没有诞生的时代,摄影玩家们对于底片画幅的热议程度远远大于现在数码摄影玩家们现在对镜头热情的讨论,因为数码时代传感器成本昂贵,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机身而去购买镜头。但是在很久以前,胶片摄影的镜头所占甚微,那个时代有着各种各样对胶片倾尽一生时间的能工巧匠,也造就了种类繁多的胶片画幅。
35mm大体上来说只有三种画幅,最正常的36*24,一般一卷可以拍摄36张,还有的就是能拍72张的半格机(比如penf),再还有就是一代宽幅神机xpan(以后大概会放毒),但实际上来说后面两种画幅用的人实在太少,基本上36*24占据着95%以上的35mm胶片画幅。而120胶片画幅却不是这样,基本上每个画幅都有着自己为数不少的粉丝群体。
简单的介绍一下120胶片大致上有6*4.5/6*6/6*7/6*8/6*9和6*12/6*17/6*24这八种画幅,前面是比较正常的画幅,后面是wide画幅也就是宽幅,在创作板块我发有6*17画幅的一些样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以上两图来源于我的好朋友,已经授权使用)
而对我来说,6*6画幅是我心中那块最不舍得抛弃的地方。
66这个正方形的画幅对于新手极其友好,不用考虑过多构图方面的框框条条,基本上把主体置于画面中央或者三分线处看起来就十分舒服了。说到了6*6画幅就不得不谈到两个在胶片时代乃至现在都被过分神化的厂子,一个是已经倒闭的rollei一个是感觉也岌岌可危的hasselblad。因为哈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66画幅机器所以在这我主要介绍一下自己最爱的这台2.8f双反。
这只就是我一直在用的rolleiflex 2.8f,搭载的是一颗planar80/2.8结构的镜头,这张照片是我几个月前用linhof4*5胶片座机拍摄的,放大来看甚至可以看清镜头上的灰尘
有点走远了,言归正传。
rollei 2.8f双反相机有着极其高的颜值和不俗的成像以及并不沉重的质量和自带的测光,虽然这个测光在现在看来基本是摆设,不过在当时的确还算有用,下面一颗镜头用来成像而上面一个镜头用来取景,这种结构省去了抽插豆腐刀的麻烦不过会有少量视差。
取景、对焦都在这块磨砂屏幕上完成
取景和对焦都在这块磨砂玻璃上完成,透过这块玻璃看到的世界有时候让我感觉更加通透真实。
机身上两只镜头之间的左右拨环可以分别调整光圈和快门达到预期景深和曝光。
虽说胶片的仪式感在普通人身上和杉本博司截然不同,说的不好听大多数是自我陶醉,但是当我拿起了这台相机,调节光圈快门,在取景玻璃上缓慢的转动对焦环然后按下快门,这一系列的操作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十分愉悦而又开心的事情,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在摄影历史的长河中,喜欢66画幅和rollei双反的摄影师和名人更大有人在,比如抛弃35mmleica胶片而使用rollei的黛安阿勃丝(这里顺便安利一部名为《皮毛》的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摄影师,挺有意思),再比如著名歌手约翰列侬。当然在国人眼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周润发哈哈。
哈苏相比于rollei,66画幅只是他a12后背的产物,而并不是一台纯粹的66机器,也就不过多提及了。
最后发一些最近我用6*6画幅拍摄的照片,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哈苏503,柯达tx400(我最喜欢的胶片):
rollei 2.8f
delta100:
rdp3
pro400H(我最喜欢的人像卷)
传统暗房手段有时并不能表达一些我想要的效果,所以上面第3、4张使用了数码暗房加“特效”,有违胶片老法师纯粹精神,在此提及大家笑看。
最后发两张照片,一张是胶片扫描数码暗房调整光影,一张是传统暗房放大到8*10并且调整光影,不难发现或许对于大多数并不苛刻的胶片玩家来说,可能在数码暗房进行后期要更加简洁有效的多。
apple
学习了!
June22
求伞的那张拍摄地坐标
南浔古镇
Astralark
流水那张色彩好好好好
哈哈,谢谢龙壕
calvin
好讚... 好棒的細節...
void
分区版主
会玩的人赢!
2333333
Abagun
赞一下中幅的解析力 禄莱的片喜欢rdp3的两张 色彩斑斓
谢谢
ScoFildsh
分区版主
非常棒,看到一张熟悉的,是上海新天地嘛/赞
哪张?里面应该没有新天地
大庭叶藏
分区版主
谢谢
iD3
非常好的图文,受益颇多。
35435ng
分区版主
八错,毒图好文。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