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码单反的像素大战,在尼康发布36mp的d800系列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如今20mp像素已经成为了可换镜头机身的入门参数,动辄40mp或者50mp的更新也开始令人们对高像素的阈值越来越高。
高像素是真正的拍照一时爽,后期火葬场。不仅是编辑高像素相机时的巨大运算压力,更有生成的大量数据变成无处安放的忧伤。几年前囤积的1TB和2TB硬盘们面对如狼似虎的数据增长已经力不从心,为了给自己生成的数码垃圾找一个安全的垃圾箱,小弟也是绞尽脑汁。
第一次尝试是大量1TB 2.5英寸HDD做多处备份,分机型分盘,然而同步管理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是需要更简单的方案。
第二次尝试是选择了知名存储厂家Drobo的USB3.0 das,塞入了四张toshiba 3.5英寸硬盘做raid5,这套方案安心的使用了两年左右,现在也依然作为大块数据的仓库服役中。然而toshiba山摇地动的读写声,以及das固有的单向读写,依然造成了多平台快速共享的管理麻烦。
经过两次尝试后,小弟痛定思痛,认为一个成熟完善并具有较好利用度的存储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1. 最完善的价格容量比,每GB单价要尽可能的低;
2. 系统最简化,硬盘数量要少,系统要简单轻巧;
3. 硬盘盘体要好,在满足安静、低温、可靠三个要点的同时尽可能低价;
4. raid才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最终屏障,单盘体存储终究会翻车;
5. 多平台高速共享,数据存储器最终就是一个小型的数据服务器,方便各种端末比如osx、win、ios多机访问。
把条件列出来之后,选择就会变得清晰和简单。
目前最好的HDD技术莫过于hgst/wd的氦气硬盘,首先搞定的就是这个存储的根本。氦气硬盘只有8TB和10TB,并有数个版本,实际上硬件都是一样,不同的算法和转速控制。本着追求单GB价格最低的原则,从美亚购买了wd原厂移动硬盘拆机使用。
包装非常简单,拆出来之后也没什么太多的多余的配件。这款硬盘在美亚常年以200美金以内的价格销售,内置硬盘为非零售版本的白色标签(下简称白盘),性价比相当高。偶尔降价可下探到180美金左右。
至于wd和hgst的氦气盘产品,实际上都是同样的硬件,不同的在于logo,高低转速的区分,还有算法。
如果有条件,选择红盘或者金盘自然是最好的,不过前提是能不能接受更高的价格。
如果只是需要硬件,而容错都交给raid算法,而不是硬盘的纠错写法,那么最简配的白盘无疑是经济不宽裕的玩家的首选。
硬盘盒的本体的设计相当具有特征,虽然只是塑料外壳,但是做了两段处理,上部是亮面处理,指纹收集和划痕收集,但是下半部的磨砂处理非常精彩细腻。
不过硬盘盒并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目标是里面的氦气白盘。
硬盘盒外部没有任何螺丝,都靠暗扣固定。
第一次拆解可能会稍微花费一些时间,需要大胆和耐心。
拆出来的硬盘并没有部分网友那么好运碰上红盘,都是标配的白盘。
作为氦气盘,最经典的特征就是硬盘的正面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平面,而不像一般的硬盘那样有各种冲压加强的痕迹。
说明在现有技术下,虽然不断的提高垂直存储的密度,还是在接近物理空间的极限。
硬盘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张电路板,并不是很大,集成了最基本的功能,做工相当到位,比单独购买的那些硬盘盒要强很多,所谓大规模产生高质量,说的莫过于此。
不仅仅是这张电路板的做工,外壳和内骨架的加工精度都是远超小厂提供的那些硬盘盒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想要在拆机之后把别的硬盘配合此硬盘盒使用,需要把winbond芯片拆除。
关于这块芯片的具体技术信息在
http://pdf1.alldatasheet.com/datasheet-pdf/view/555580/WINBOND/W25X20CLSVIG.html
中详细说明。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白名单和签名,通过这块硬盘,用户在接上电脑时会显示已经连接my book硬盘,同时这块芯片能够识别链接的硬盘是不是规定好的型号。如果不断开这块硬盘,就不能随便使用别的硬盘。
至于怎么断开,直接把引脚剪掉就好咯~
硬盘和硬盘固定架之间用的不是十字螺丝,注意要六角。
拆完了也没几个零件。电路板上还特地加了一张绝缘垫片。
因为硬盘已经是充入氦气,所以密封模式也有改变,以前的键盘都是有阀门的,氦气盘需要彻底杜绝和外部空间的交流,所以是直接是焊接密封,做到尽可能最大的密封。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氦气硬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气中的杂质对硬盘读写的影响,有助于机械硬盘设计的精密度提高。
电路板上所有的元器件都藏在了里面,外面看不到一颗芯片。
拆除了硬盘之后,这么漂亮的硬盘盒当然不能浪费,塞进去两张老硬盘发挥余热。
老实说这个硬盘盒真的是市面上最漂亮的塑料硬盘盒,可能没有之一。不管是正面的浮雕WDlogo,还是背面的镭射mybook,都做的特别精致。
接口相当简单,就是一个usb,一个电源,还特地加上了防盗锁,不过嘛。。。嗯。。。塑料壳子,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防盗口。
而购入这两张硬盘最主要的当然是为了组件nas啦。
依然是美亚直送,群晖ds216+ii。盒子上贴的满满的快wu递liu单lang子man,转了三次似乎(US国内,日美国际,JP国内)。
选择双盘的理由是体积小,功耗低,在raid的前提下把盘体数量控制到最小。
最真实的原因是,买不起8盘机以及8块硬盘。。。
这台nas依然是令人生厌的亮面抛光塑料,不撕掉塑料保护膜,就要在数周之后看到塑料膜上沾满的灰尘,撕掉,就是在塑料表面沾满的灰尘。
所以,这种塑料处理真的是业界毒瘤,为何还有这么多设计师在用这样的设计。
这台nas还提供了一个esata接口,两个usb2.0。据说usb2.0是用来装usb网卡的,这简直就是在笑话旁边的千兆网口啊。所以并没有机会使用到。
K锁的存在也是比较形式主义,因为硬盘可以从前部直接拆走。
原先用在这台nas里面的是两块wd的se企业盘。现在鸟枪换炮,换上阉割版的氦气企业盘(自我催眠中)
Ds216+ii似乎阉割掉了正面的sd读卡器。但是留下了一个usb3.0接口,这个接口的用处就比较大了,比如说,把用户手里的移动硬盘或者das用usb3.0连接在nas上,同样可以通过nas进行管理和共享。
经过尝试,drobo的das通过这个口连接,大概有80mb/s的读写速度,共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通过usb连接的das不会自动休眠了,白天还好,到了晚上,硬盘的工作声真的很酸爽。。。所以用了一周不到就拆下了。
而替换上氦气盘的第一感受,就是安静。原先的se体质还是可以的,并不算很吵,尤其是和toshiba的硬盘比。然而氦气盘更加的安静,除了硬盘启动时候会有一些明显的噪音,日常使用中并没有神惊天动地的感觉。
装好了之后就扔到角落里去了。nas蹲在drobo的脑门上,电源连在apc ups上。
看完了硬件,再谈谈使用感受。
这涉及到一个概念,那就是nas到底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系统下运行?在使用中和一般的das有什么区别?
为了以上的问题,小弟庸人自扰了很久很久,比如系统的稳定性会不会造成访问的时断时续,系统会不会把数据上传到外网,比如电源部分会不会不稳定,比如访问数据的时候会不会比das或者内置硬盘更加复杂。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不需要操心的,关闭了nas的外网访问,那么他就是一个局域网内通过路由器同时链接到好多台电脑或者移动终端上的仓库。
你甚至不需要在给自己的电脑配置仓库硬盘(虽然实际上还是会配置点点),所有的数据都扔到nas上,这样就算更换了电脑,之前处理的数据或者访问的文件也会老老实实地待在熟悉的位置。
windows电脑和mac的设置大同小异,访问起来也是一样。其实就是增加了一个硬盘,第一次链接的时候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果选择了记住访问,那么以后就能够免密直接访问了。
有了nas之后,从此也摆脱了OneDrive的多平台共享和容量限制,特别是在手机上玩微信微博instagram等等app的时候,直接通过群晖的文件管理app访问nas查看照片就行了。
同样的,在ipad上面也有文件管理的app。有了nas之后,想要进行多屏幕效果对比变得非常简单,曾经是需要上传到网盘再从网盘上下载到终端上和电脑对比,现在只要打开app,剩下的和在电脑上访问自己文件没有任何区别。
而在其他的具体应用中,我个人只是把这台nas当作一个单纯的照片存储器,数据扔在nas中,使用lightroom直接在nas上建库。实际上这和在电脑内建硬盘上进行建库操作也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尝试对比硬盘速度提高对lr建库后修改照片访问照片的影响,我把lr直连相机的遥控拍照库建在了电脑的ssd上,令人失望的是电脑的ssd并没有能够提供更加流畅的操作体验。与其说电脑和nas的性能有瓶颈,不如说亲爱的lightroom优lie化水平令人感动。
作为diy时代走出来的玩家,对于nas的性能肯定也会有诸多的纠结。比如风扇会不会不够好,处理器会不会不够快,内存会不会不够用。
都不是问题。
群晖的nas使用的风扇在看拆解中是元山厂出品。不熟悉元山这个名字话,那么另外一个品牌大家一定很熟悉——猫头鹰Noctua。猫头鹰的风扇就是元山代工生产的。网上似乎有不少玩家对使用元山扇多有微词,总想要山洋伺服或者台达悦伦协喜代工的风扇,实际上是没必要的,无非就是看个logo图个安慰剂效果。实际使用中两块硬盘在安静模式下控制在40度以内。静音和温度都令人满意。
处理器和内存上,作为一个纯粹的文档仓库,ds216+ii对于一两个人使用的服务强度是足够使用的。绰绰有余也不为过。哪怕是不停的使用lr对nas内存储的raw文档进行读写操作,也不能把处理器和内存的占用率压榨到更高。
小结和推荐
让我们回到标题,入门存储方案。没错,这不是一篇面向骨灰级玩家的分享,而是一篇面向和我一样,使用环境单一,希望简单的方案解决简单问题的玩家和用户。所以选择了能够找到的容量单价比最高且平衡了技术和稳定的wd原厂硬盘拆机,选择了群晖的中低价位双盘nas。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最强的性能和最丰富的功能,但是能够轻松的解决文件存储和管理,以及数据安全性的基本需求。这也是个人一贯以来的器材哲学,相比顶尖,更追求平衡。
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的硬件们也很好的承担其应有的职责,提供了令人满意甚至超出了预期的使用体验。超出的部分主要是在app管理的便捷度以及访问的流畅度上,当然这也要感谢千兆路由的普及,氦气白盘的安静度也超出预期,新技术的应用切切实实的给用户带来了体验上的提升。
而nas的出现,对于电脑产生的影响,特别是diy装机的影响,个人以为是进一步的小型化和静音化。今后的电脑已经不再需要硬盘位,m.2硬盘直插主板,千兆网络链接nas仓库数据,最终桌面会越来越整洁,数据访问和管理会越来越方便。
性价比:★★★★☆
功能性:★★★★☆
推荐度:★★★★★
沙丁鱼
据说回复一天能加十分。
Tiamo
厉害了!!!
apple
厉害了!
Tiamo
真不错!!!!!!
void
分区版主
原来三爷的照片文件夹也是按机型分类啊~氦气盘看起来不错,以后升级一定试试!用iPad、iPhone多屏对比照片的操作学习了
是啊,按照器材分从存储卡里拷贝进来的时候比较省劲嘛。 我这个氦气盘有一块体质似乎不太好,看来还是买零售版的挑体质最靠谱。
平井老哥
家用储存,可选方案。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