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Leica m240卖掉了。
虽然当初为了买它砸锅卖铁,但卖的时候却也毅然决然。
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它,它太胖、太慢、略重,糟糕的屏幕,糟糕的电算,糟糕的传感器。
这都是一个纯粹的硬件抚摸的感受。
而相机最终是要用来拍照的。
其实这些年一直困扰自己的是,想要什么样的相机陪伴自己去拍照。
一开始,我以为只要有了全画幅就对了;
后来我发现有一种器材叫做个位数旗舰;
接着我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器材的体积重量和出片率成反比。
在摄影题材上,从最开始喜欢拍点花花草草小猫小鸟对着路边的消防栓发呆,到后来做一只风光狗扛着三角架满城的装逼,再到后来开始成为马路清洁工带着巨大无比的黑盒子试图寻找人生。
于是我想,我要一个小巧一点的,不那么吓人的,又能降低后期负担直出漂亮色彩的。
然而Leica m240并不是。
在劝说自己接受了硬件上的不满后,我承认曾经沉醉于所谓胶片模式的浓郁色彩中。但渐渐的就对他过高的对比度和飘忽不定的人造光源适应力感到了疲惫。和朋友聊天时开玩笑说,m240就像个漂亮的大小姐,脾气好的时候真是漂亮又可爱,脾气不好的时候简直让自己怀疑人生。最终,在通过很多次raw、直出jpeg与LR调色对比后,确定了m240色彩并没有好到让人离开数码暗房。
但依然感谢m240,把自己从笨重的单反世界带入了轻便的旁轴世界。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和m240一起相处的这几个月中,自己爱上了旁轴取景这种不严谨却又很迷人的拍照模式。旁轴中看到的和实际上拍出来的具有视差,直接治疗了纠缠自己好多年的构图OCD。小巧的体积和重量,又大大减轻了出门的负担。感觉用上了旁轴,拍照变的轻松了很多,也更加愿意带着相机穿街走巷了。
m240是自己对数码直出的最后一次尝试,破除了所谓的德味迷信之后,我将目光投放到了胶片上。反正都是折腾,多学一点也没坏处。
胶片的发色原理和数码完全不同,也许能够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吧。
日本的胶片冲扫服务有口皆碑,入手胶片也很方便,于是就抱回了这台黑漆mp开始胶片拍摄。
从器材投资的角度来说,自己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玩家。从尼康折腾到数码徕卡,再从数码徕卡折腾到胶片徕卡,总资产一直在缩水,投入则越来越大。这次折腾又损失了一小笔钱,把当年玩尼康攒下的底都快败光了。所以顺带在这里说一句:“器材不保值”,保值论都是器材贩子忽悠大家入坑的花招。
一边心疼着钱包,一边打开了mp的包装。看着这亮闪闪的黑漆,顿时又感觉一切都值了。颜值高就是让人没脾气啊。
这台mp blackpaint是最喜欢的0.72取景窗,配合28/35/50mm三个焦段非常舒服,既不会小的看不清,也不会大到空旷。尤其在搭配35mm和50mm的镜头时,带着眼镜也能轻松看到线框,实用度非常高。
栅格式样的采光窗是个人最喜欢表面特征。可惜现在的数码机已经把这个设计去除了。LED实用度提升了不少,但是表面特征也少了一点,我宁可徕卡把这个窗子加回来,哪怕晚上线框暗一点也所谓。
胶片的m机身总是保持着550到600g上下的重量。加上不厚也不薄,不大也不小的机身,虽然没有把手也不会让人感觉拿捏不稳。
从m6开始徕卡机身的采光窗边上开始出现可乐标,而mp和m3/2/4一样还是螺丝,也没有型号的标识。
然而这并不会让它更加低调,经典的外形设计,加上一身黑漆,就已经足够的亮骚了。
mp的卷片器使用了徕卡最原始的设计,而不是从m4开始延续到m7的快速倒片扳手。拍完片后提起来,慢慢的拧上十几圈,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放缓,让大脑休息,让身体放松。
慢,也许就是自己开始爱上徕卡的理由吧。
至于机顶盖上的花体Leica字样,可乐标和花体字,大家更喜欢哪一个呢?
和带可乐标的银色m240放在一起对比,本来黑色就显瘦,这下更加显得m240白白胖胖。更小的快门拨盘的确没有大拨盘方便,但好看精致。
快门上带开关是电子机身的必备,而带过片扳手则是胶片的必备,时代的变更终究会留下一些不可消磨的印记。
过片扳手也是和最原始的设计保持了一致。
这个漂亮的弧度真的是完美无缺,过片的手感也同样完美。便利性上,单手操作时大拇指的确会在整个过片行程的最末端稍稍有点够不着,对于效率至上的用户来说还是后期的短扳手更加合适吧。
然而,如今用徕卡街拍,还在乎那么多效率作甚。慢慢走,慢慢拍,慢慢的感受机械,慢慢的体会生活。
至于这个R倒片锁,想到了刚上手时一个尴尬的小故事。第一次带它街拍的时候,末了卷片时忘了把它放下来,玩命的拧卷片轴也拧不动,心想该不会这么快就坏了吧。冷静下来想了一下才发现没有把它放下来。
经过这次小小的事故,也对mp的机械质量产生了深厚的信任。用那么大力气,也没把机械搞坏,真的很皮实。
这个小小的镜头释放按钮保护圈,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尤其是在把玩过m2之后,会更加体会到这个保护圈的重要性。
热靴和闪光同步还没机会用上,估计不远的未来会在这里插一个装饰盖吧。
塑料的ISO拨盘可能是mp被玩家批判最多的地方。刚开始自己也没有过多在意,只是觉得真的不太好用,直到重新把玩了m3/2的金属拨盘后。
如果说mp取自是完美机械,那么这个拨盘就是阿克琉斯的脚踝吧。不过这个拨盘是电子控制部件,和机械结构不完全相关,所以也算是擦边球了?笑。
如果说胶片机背的ISO转盘是经典设计,数码的机背不可或缺的也许就是屏幕了吧。玩情怀上脑的徕卡曾经把数码M背后的屏幕去掉,换上iso转盘,推出一款不带背屏的数码机身,这样的任性估计只有徕卡做的出来,估计也只有骨灰级的徕卡用户才能容忍。
经典的m卡口,应该是目前在产历史最悠久的135画幅卡口了,比尼康F卡口还略早了几年(M1953 vs F1959)。不过m卡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经历电子化,做多也就是增加了一个镜头识别码供机身自动读取镜头型号使用。和完成了电子化的尼康F卡口相比,技术力上还是稍有逊色。
没有电子化,也就是镜头内除了金属和玻璃,就没有其他材质了。只要机械结构不损坏,玻璃不碎,镀膜不被腐蚀,m卡口的镜头用上几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事实上现在还有大量的上世纪中期的m口镜头在市面上流通,状态依旧良好。
卡口顶部的对焦联动机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粗暴,和黄斑对焦的联动精度也很粗暴。但是看着很好看,不禁让人联想到机械手表的机芯。布帘也是m机身的一大特点,快门声相比之下比较轻,有其特有的快门声。外拍的时候还真的是轻到不被发觉。
据说在高速快门下有将近20%的误差,所以哪怕测光测的再精准,快门依然会坑你一把。
然而玩m胶片机,还在乎这些问题么。
没错,徕卡就是这样,构图是不精准的,对焦是有误差的,快门速度都是随机走乱的。问题一大把,可就是挡不住大家对它的喜爱。就是这么一个浑身缺点的机身,在走过了几十年的漫长岁月后,还被玩家们追捧。这段神话也许要随着胶片的彻底停产才会落幕吧。
有时候,有个神话,也不是什么坏事。
偶に神話が存在することが、悪くないかも。
最后的最后,一点点样张。感谢这一个月多月来的日夜陪伴。
至于小结和推荐,这等神物,还由得我等凡夫俗子推荐评分么
(全文完)
溜得快
看得想入一台了,怎么解。
apple
毒!
apple
毒!
感谢果爷捧场!
Abagun
好喜欢黑漆啊 过片扳手真是优雅 干得好,卖数码 胶片真好
黑漆用起来好娇气啊,稍微不注意就留下划痕了,心疼的一腿
JOY_GoGo
毒性极强……拍片不用折腾色彩后期的感觉真特么好啊……
把冲扫甩给富士的老法师感觉真好
西行寺幽
分区版主
这毒性! 同样是玩,深感水平差距之大
多是被各位毒友浸润的O_o
Tiamo
MP ~~~~~~~~~
黑漆~~~~~~~~~~~~~
void
分区版主
Mass worship emote inc
v爷的新词让没文化的屌丝翻了好久google。。。
ScoFildsh
分区版主
熟悉的街景,完全毒德大师的不一样的篇味
sco版过奖了。随便拍拍,练习量还不够,全靠胶卷本身的性能硬撑。
shell
毒死了。。。
感谢支持!
funkdunk
只有我一眼看破三爷是为了买D850做底扫找的借口么?
富爷不要这样,小的真的穷,玩不起D850。T T
toniisland
好毒好毒~边抚摸边拍照,徕卡就是这个味儿~~
没错哈哈,就是一边抚摸器材一边拍照,卷拍完了就一个劲的继续摸不停。
iD3
leica的毒性果然好强。
徕卡的确是容易让人沉沦其中无法自拔,天天摸都摸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