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玩PC水冷?这是PCDIY领域中一个被讨论过无数次的问题。PC水冷的优缺点至今已经很明确了——主要在外观、热交换效率、噪音方面体现出优势;相对的,伴随的风险是水冷系统本身各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围绕“该不该上水”这个问题产生的争论也一直未曾中断过。
而在不断观看其他水冷作品、研究方案并且开始接触实装的过程中,我对前面的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水冷是让PC更接近完美的桥梁。
我想要我的PC外观利落,不加任何冗余的修饰,而性能强劲,运行时凉爽而安静。若是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纯风冷恐怕很难做到。所以依靠前面几次折腾水冷主机积累的经验,我最终把它摆在了我的书桌上——
配件列表:
CPU: AMD RYZEN 7 2700X
主板: ASUS华硕ROG CROSSHAIR VII HERO
内存: Kingston金士顿 Predator DDR4 2933 8G×4
显卡: NVIDIA RTX 2080 Founder’s Edition
主硬盘: Samsung三星 970 EVO 512G
仓库盘: Samsung三星 860 EVO 512G×2
机箱: FractalDesign R6
电源: SeaSonic海韵 Focus 650W 金牌
CPU冷头: EK-Supremacy EVO
显卡冷头: Bykski FR-N-RTX2080TI-X
水箱&水泵: EK-XRES Revo D5 140
前方冷排: EK CoolStream PE 360
尾部冷排: EK CoolStream XE 120
接头:Barrowtech
止水球阀:XSPC
水路设计:水箱+水泵→显卡→120冷排→CPU→360冷排→水箱。
CPU进出水接头。
这台主机我选择了黑色为主色,营造内敛静谧的整体基调;用亮银连接件和白色线材来体现内部构造,不然全部都用黑色件的话就显得过于单调。整机尽可能杜绝RGB要素,借内存的灯条的光和显卡冷头LED屏幕略微点缀。
水冷液同样选择无色。一方面是为了不影响配色,另一方面其实有色冷液的腐蚀性多多少少都要比透明冷液更大一些,选择透明冷液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延长冷头和冷排等部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回水水路从底部接入或者使用穿板接头来构成封闭循环的话有诸多好处,一是拍泡很方便,配合排气阀,运转一段时间后水路内气泡会自动消失;二是没有水声。谁也不想让自己的机箱听起来像鱼缸一样是吧。
接下来从单个配件的开箱开始逐个细说。这次功能性硬件不打算花太多篇幅去介绍,重点说说水冷配件的选择。
AMD的CPU这两年表现非常好。产品线覆盖很全面,从HEDT到mini itx主机都有相当不错的产品可用。这次我决定选用的是RYZEN 7 2700X。8C16T,架构方面的优化让它相较上一代拥有更高的主频。
储存方面三星和金士顿都是值得信任的老牌子了。主硬盘选用三星970EVO,为了追求安静,采用两块三星860EVO 512G作为本机的仓库盘,用来存放软件和游戏。其余日常的资料统一存放在NAS里。内存选用4条金士顿Predator 8G 2933版本,频率上跟AMD的CPU更加搭配一些。
主板选用华硕ROG C7H,目前最高规格的AMD主板之一。稳定性上让人足够放心。
电源选用海韵的新系列Focus。由于CPU和显卡功率都不算特别过分,在单U单卡的条件下,650W可以为他们留出相对足够的冗余用来超频。
显卡选用了今年NVIDIA的次旗舰RTX2080。没有上2080Ti原因不为别的,只因抢不到。。。近几年来N卡做工的巅峰,细节百看不厌。然而新版散热器的造型我觉得不如前两款OTES,而且改为半开放散热的公版卡在兼容性上也略微降低,可能要和一些小机箱说再见了。就算是风冷运行起来也相当安静。
风扇为了吹透冷排选用了采融的12025第二代,全黑色外观,无灯,双滚珠轴承附带出厂动平衡校正,在保证长寿命的前提下做到最大的静音性能。只不过这把风扇看样子原本只考虑作为CPU散热风扇使用,自带的线缆非常短,没有延长线的情况下几乎无法作为机箱和冷排风扇使用。于是做定制线的时候定制了四根镀银延长线,问题解决。
机箱选择了FractalDesign(分形工艺)的Define R6 TG 青铜灰。这个机箱有意思的小细节很多,比如硬盘笼的可移动设计,硬盘笼移动之后还可以用侧挂的方式提供两个机械硬盘位;顶盖用机箱尾部的按钮开启,可以拆除铁板留下防尘网来安装冷排或是提高防尘性能;顶部的冷排安装位预留有水冷加水口孔位;前面板可以更改打开方向等等。做工上感觉中规中矩,但结构和细节上是很有意思的。
更换AMD扣具
CPU冷头是EK的Supremacy EVO。AM4扣具需要到手后自行更换。作为水冷玩家无人不晓的老牌高端水冷配件厂商,细节上就能看出功底。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EK的水冷配件。
水泵最大功率为30W
水泵选用 EK-XRES Revo D5 140玻璃水箱+水泵组合。别被140骗到了,其实它的总体积一点都不袖珍。全高没有测量,但目测要在20cm左右。小机箱还是老老实实选100的好一些。玻璃水箱透明度非常好,跟亚克力材料有明显区别。对于提升外观和质感来说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水泵为D5泵,运转噪音非常的小。支持PWM,可以根据PC的负载自动调整泵速。待机时的噪音基本不可闻。
42mm厚度的PE系列冷排
60mm厚度的超厚XE系列冷排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水冷效能,要尽量增大冷排的规模。这次装机均选用EK的厚排。前面板360排为EK PE360(42mm厚度),尾部120为XE120超厚排(60mm厚度)。做工精良,外形简洁。在不引起硬件安装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散热片规模是提高效率最为有效的方式。
BY显卡冷头,做工比起以前又有所提升。
显卡冷头没有同样选择EK,而是来自BYKSKI。在桥头位置带有白光LED数显屏既有特点,又比较实用。造型上简洁利落,和主板契合度很高。整体非常有分量,建议安装显卡支撑物来避免显卡因为自重下坠损坏PCIE接口。
组装过程还是老样子,开始弯管之后就没什么时间来拍照记录了。而且现场也混乱不堪,不怎么好看。。以后可能单开一贴专门总结一下在水冷系统组装中的一些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安装完CPU内存和固态硬盘的主板
CPU冷头
尾部IO
Tiamo
真是只好鸡
Tiamo
整洁利落 点赞!
谢谢支持!
大庭叶藏
分区版主
十分详细
说来惭愧。。测试都没放出来。觉得现在PCDIY的方向早就从追求性价比过渡到追求外观的阶段了。
Spurs
有跑分就好了
有的,不过本帖主要是针对机器本身。有任何测试需求可以联系我,可以测完给你结果~
Ezio
黑白配很干净。
谢谢支持!
fcpowerup
又装了一台漂亮的水冷机。
荣海天
原来是背面的120冷排啊。R6的顶部空间确实不够。那么是直接从顶部的空隙里无风扇吸风吗? 机箱会不会变成负压环境? 供电的散热是否全部照顾到了?很多R6的水冷对主板左上方的散热支持不太好。
前方是进风,三进一出几乎不会出现负压。顶部目前我拆掉了铁板便于让热量从上方散发出去。目前使用下来温度没有任何问题,玩彩虹六号整整一下午,显卡和CPU的温度都是50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