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对SONY任何一个音频产品进行研究,你总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浅薄,你无法想象SONY是如何缔造出这么一个音频帝国的。对于SONY自己而言,开发新的音乐载体,创立新的音乐标准,是不断前行创新的表现。
开发CD
无法回避的第一个音乐载体就是CD,又称镭射光盘。谈到CD,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就是PHILIPS,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很少有人记得SONY对于CD出世的贡献。
CD唱片开发源自胶木唱片技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黑胶唱片(LP这个称呼不够严谨,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不多赘述),黑胶唱片之前一直是唱片工业非常畅销的产品。
1877年12月6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手里一个看似破旧的机器里传出了《玛丽的山羊》,大发明家爱迪生将其命名为留声机。德国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在1887年设计出一种供留声机使用的薄形录音圆盘,取代了爱迪生在十年前发明的管状录音圆筒而风行于世,从此诞生了唱片这个名副其实的称呼。CD唱片要想横空出世首先必须挑战黑胶唱片市场,毕竟黑胶唱片是人类第一次讲音乐贮存下来的载体。
罗·奥藤斯(Luo Ottens)是当时飞利浦公司音响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理性地分析市场,他认为:CD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尺寸的大小,只要解决了尺寸问题,就将获得成功。因为资金有限,当时研究CD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奥藤斯没有直接加入到这个团队。
但是,奥藤斯的想法对日后CD开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意识到:灌制在CD上的音乐,演奏时间必须控制在大约1小时,新的音频圆盘的直径应该大约10厘米,以便消费者携带。
从1979年8月开始,索尼和飞利浦的研发小组、物理学家和音响工程师分别到位于东京和埃因霍恩的对方实验室学习。这是一次被称为“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这场具历史意义的合作对索尼和飞利浦研发小组的专家们来说,是一次技术竞技。飞利浦负责开发了大部分激光技术,索尼则负责数字编码,确保盘片的内容能平滑、正确地播放。
“大部分决定都在第二年才逐渐确定下来,例如盘片尺寸等等。”光盘的尺寸是如何制定的呢?“实际上是为了完整地装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九’时长为74分钟,最终的CD光盘容量、尺寸和时间规格与它息息相关。”彼埃特·克莱默告诉记者,经过冗长的会议,才最终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最初的存储容量设计是一小时的音频内容,这样的话,CD的直径11.5厘米就足够了。后来,音频内容的容量被扩展到74分钟。
1980年6月,数字音频光盘协会通过了飞利浦和索尼提交的红皮书——包括所有CD和CD-ROM标准所需的技术规范。
在CD研发之旅中,在核心技术团队之外,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1981年春天,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家卡拉扬成为第一个在飞利浦被允许聆听CD的“局外人”,他立即被这种新载体的音质打动,在那年4月萨尔斯堡音乐节期间,卡拉扬告诉观众说, “这是一个能够同煤油灯到电灯的伟大发明相媲美的技术飞跃”。
第一张CD
1982年10月1日,日本索尼CBS公司在日本发行了第一批50张CD,同一天天龙也发行了10张CD。理论上这60张CD专辑都属于首批CD,但基本上公认第一张CD落到了这里面编号为35DP1的流行专辑上——Billy Joel的《52nd Street》。
不过要说最早被制造出来的CD,实际是ABBA乐队的《The Visitors》,它于1982年8月17日被宝丽金公司在西德汉诺威的工厂制造出来,可惜这张专辑在欧洲到了10月15日才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10月1日,与第一批CD发行的同日,索尼在日本还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光盘播放器CDP-101,揭开了数字音频革命的序幕。
最后
本文转载了一些网上的普及贴的知识,文中的三个照片也并非本人拍摄,对于未能拥有图中器材,我也感到很惭愧。写文的初衷是,为了让正在使用CD享受音乐的人们明白没有SONY,可能你手中的CD的出世会更加曲折,也许当时的人们就听不到CD了。
Vital
学习了
nidemm
顶大法,顶老sony.致敬
Abagun
sony这第一台机器竟然还带了耳机口啊
草莓酸奶
SONY的很多老ccd机外观真的很赞,其实以我的审美观不是很喜欢顶盖式的,总感觉没有进出机械感和声响不够浪漫,而且还偏爱舱门比较宽大的类型(有点点怀旧的感觉)就像T+A的很多中低端的机器(虽然大部分人认为丑到一定境界lol..